襞蛤

Plicatula plicata   Linnaeus
   

  178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贝壳多呈卵圆形,但有变化,壳较扁平,壳质较坚固。壳前端较细圆,后端宽圆,两壳多相等,壳两侧略等。它以右壳附着在外物上。左壳表前部稍凸而较光滑,后端具有放射肋;放射肋约有10余条,多数光滑有分枝,但也有不分枝的;有的光滑,也有的有棱。左壳光滑面的大小及放射肋的长短与右壳附着面的大小有关,一般附着面大,左壳的光滑面也较大,放射肋则较短。反之,光滑面小,放射肋也较长。右壳放射肋的数目与左壳相同,但肋上有棱,并有少数突起的棘。壳表多呈白色,多数肋呈灰褐色,还有些个体仅在壳后端呈灰褐色,放射肋和壳色均有变化。贝壳内面近白色,一般外套痕和闭壳肌痕较明显,壳缘具有与壳表放射肋相应的波状褶。铰合部的齿较大,略斜,多呈方形;韧带褐色,较小,位于壳顶中央的韧带槽中。软体部 本种的软体部较小。外套为简单型,无水管;外套壁薄,半透明。外套缘较厚,具外套触手;一般外套触手较细小,排列较紧密。闭壳肌稍大,近椭圆形,位于体后端背侧。足退化为一小突起,无足丝收缩肌和足丝腺。唇瓣稍大,呈三角形。
测量
壳长(mm) 壳高(mm) 壳宽(mm)
1 34.8 42.6 15.0
2 22.5 27.0 9.5
3 17.8 20.5 6.8

大小
生物学

暖水性种,生活时以右壳固着在岩石或其他物体上,一般固着面较大,约占壳长的1/3—1/2。其垂直分布自潮间带下区至潮下带水深71m,底质为砂质。在自然海区中,壳表常被苔藓虫、管栖多毛类以及海鞘等动物附着,并常与软体动物缘齿牡蛎生活在一起,为我国广东沿海生长数量较大的种。

生境信息

暖水性种,生活时以右壳固着在岩石或其他物体上,一般固着面较大,约占壳长的1/3—1/2。其垂直分布自潮间带下区至潮下带水深71m,底质为砂质。在自然海区中,壳表常被苔藓虫、管栖多毛类以及海鞘等动物附着,并常与软体动物缘齿牡蛎生活在一起,为我国广东沿海生长数量较大的种。

海拔范围
国外分布

主要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区,如安达曼、新加坡、菲律宾、爪哇岛、托雷斯海峡,
澳大利亚,日本房总以南等地。

国内分布
经济意义
经济用途